“一分钱赔偿都不要,只为讨个说法”。
在抖音上拥有700多万粉的网红博主“张教官的有趣人生”(以下简称张教官)在视频里这样说着,语气坚决、神情严肃。
彼时的他,像极了那个勇敢冲在第一线、替广大车主讨公道的孤胆英雄。
可几天后,一段录音甩出,网友听完集体反戈,“你要的不是说法,你要的是商单。”
舆论风向,瞬间反转。
这场从5月延烧至7月、总时长超过50天的维权大戏,在录音公之于众的那一刻,彻底变了味。
而张教官,也从“正义化身”迅速变成“维权生意人”,原本笃信他的粉丝们,也开始掉头质疑。
故事的起点,其实很简单。
5月16日,张教官刚刚提车的魏牌高山8上了高速,行驶还不到100公里,突然熄火,仪表盘报警,“提示故障,请联系服务站”。
车坏了,找售后这是常识。
但据张教官的描述,售后联系不上,店里电话也没人接,最后只能自费拖车回成都交付中心。
得知这一消息后,长城魏牌成立了专项小组与张教官保持沟通,同时开展救援及上门服务,并沟通后续的处置方案,双方经过多轮沟通始终未能达成一致。
图源:抖音
直到7月2日,也就是事发47天后,张教官发布视频,详细讲述整件事的经过。
视频中,张教官表示,在此之前,他也曾通过社交平台私信多次联系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本人,但未获得回复。
另外,他还表示,售后人员曾询问其“希望赔偿多少钱”,但他认为双方沟通的重点应在于事件的处理态度。
他觉得,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有出现问题、犯错的时候,但这个时候应该用真诚的状态来沟通,而不是一味地去掩盖一些东西。
视频发出来后,热度一夜暴涨。
舆论发酵的第二天,7月3日,魏牌也不再沉默,发布一份长达上千字的官方声明。
与许多企业惯常的“打太极式”回应不同,这份声明以时间轴的方式,一条一条列出了张教官购车后至今的所有沟通记录、售后处理方案与主动服务细节:
包括提供代步车、安排换车、第三方检测建议……甚至还提到,张教官团队曾两次要求推迟检测时间。
魏牌还特别强调,高山车型已交付近万辆,从未出现类似故障,且三电系统终身质保。声明中写道:“任何产品问题,对用户而言都是 100%的体验受损。这份责任,我们绝不回避。”
这份声明总结来说就三点:
车确实出问题了,但愿意解决;沟通一直在进行,不存在“消极应对”;用户如果愿意,随时可以启动检测流程。
如果说张教官在视频中掌握了“情绪主导权”,那魏牌的回应则尽力拿回了“事实解释权”。
但双方的博弈,远未结束。
7月4日,张教官再次更新视频,回应魏牌声明。
但他态度更强硬了,声称“车的问题依然没解决”,并公开要求权威第三方检测,“我不需要任何的赔偿,我要真相。”
图源:抖音
也正是这条视频的发布,彻底把“正义维权者”这个角色牢牢钉在了公众心里。
然而,仅仅三天后,一段内部录音曝光,剧情开始反转。
7月7日,负责对接张教官的“一个委屈的售后店长”在抖音发布了与张教官团队沟通的全过程,还声称自己被套路了:“五个人围着我聊天,合着是在套话攒素材?拍视频从头到尾没说一声啊!”
更关键的是,视频里记录了张教官团队与魏牌售后的一次谈判对话:
“你们没得选。”“商业上是可以谈的。”“处理完了,签个保密协议,这事就彻底过去。”
图源:抖音
整段对话里,张教官团队的措辞几乎“字字生意”,不断暗示这事可以“变通”,甚至提出“坏事变好事”的可能性。
与视频中所说的“不要赔偿、只为真相”,形成极大反差。
一时间,网友哗然。
不少网友表示:“说好的讨公道,原来是讨价还价?”“维权视频是直播预告,谈判桌才是真战场。”
面对录音曝光的巨大争议,张教官并没有选择沉默。
7月8日一大早,他发布了所谓“无剪辑完整版录音”,坚称对方“断章取义”、“掐头去尾”。
到了晚上,张教官又发视频称,自己从未提出过商单合作,是魏牌公关公司一直想找张教官团队下商单,但都被他们拒绝了。
但网友并不买账:“这段视频的唯一作用是用来证实@一个委屈的售后店长他的视频内录音内容是真实的非AI出品。”
7月9日,一个委屈的售后店长又放出更多聊天记录与谈话片段,揭示张教官团队曾希望商单合作。
同日凌晨,张教官再次反击,实名举报魏牌售后及公关公司“歪曲事实”,甚至上传了报警回执。但几小时后,他删除了这条视频。
原本站在张教官一方的网友,此刻变得愤怒。
他的账号粉丝从事发前的760多万粉丝跌至750多万。同时,之前成都消防等官方与张教官共创的视频也被全部下架。
谁是谁非,现在还没有具体定论。
但从舆论走向看,张教官的信任度,已经收不回来了。
张教官翻车,并非孤例。
2024年8月,网红“铁头”因“金店打假”走红,却被杭州市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立案调查。
警方通报中提到,他与同伙在索要黄金未果后,便威胁曝黑料并索要巨额款项,最终通过转账方式获得巨额资金。
还有“狂飙兄弟”,这位在抖音上高喊“还车主一个公道”的博主,也没能逃过“剧情反转”的命运。
2024年7月,他们受粉丝委托前往“玩车研习社”维权,声称店内售出的二手车为重大事故车,随后带着检测报告上门“执法”。
刚一进门,气势就拉满:“认识我不?今天你就认识了。”
结果,这场声势浩大的“维权”未能坐实指控。经第三方机构检测,该车辆并非事故车。
剧情反转来得猝不及防,网友的质问也如此而至,到底是在维权,还是在勒索?
更让人侧目的是,其账号合伙人灿龙随后透露,“狂飙兄弟”一条广告可卖15万。
于是,“正义”二字立马成了被议价的筹码。
事实上,今天的内容平台,早已不是谁流量大谁就可以主导一切。
对内容创作者来说,“真诚”仍然是最有效的通行证。
拍视频可以,表达不满也可以,甚至带着观众一起追问真相、讨要说法也无可厚非。
但一旦“爆料”与“广告”“维权”与“议价”混杂不清,观众的同情就会迅速冷却,转而成为最犀利的质问者。
因为在这个内容极度过剩、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,信任是最脆弱的资产。
一次塌房,不只是人设坍塌,更是对整个“网红维权”生态的一次集体打击。
平台在观望,品牌在紧张,用户在用脚投票。
张教官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写在最后:
当我们回看这场长达两个月的“维权风波”,你会发现,这不只是张教官个人的塌房史,也是一段平台与观众、品牌与创作者之间信任关系的断裂瞬间。
曾经,粉丝是创作者最强的护盾,流量是他们最大的资源。但一旦被证伪、被揭穿,流量反噬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。
维权,不该是一场谈判桌上的筹码博弈;真相,也不应成为博主变现的副产品。
这场风波或许还未真正结束,但属于那个“教官维权人设”的神话,已经画上了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