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易索资讯
>>
易索论坛
>>
[我为车狂]
易索风格
旧易索风格
通用风格
旧易索风格
易索风格
通用风格
经典蓝色
默认主题
浓浓绿意
主题
正在载入……
无名小猪
于 2025-5-16 15:45 发布于
[我为车狂]
点击:112 回复:1
集体退车的小米车主,向雷军开了一枪
正文
收藏本帖[0]
PM
信息
回复
编辑
删除
管理
清空缓存
小米和雷军,正在承受着来自流量的反作用力。
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一月有余,小米汽车的争议依旧如影随形。
正如雷军在最近恢复更新的健身打卡中所说,过去一个月,是其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。
而就在今天,多家媒体报道称,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最新修改了微博设置,只允许关注100天以上的粉丝用户进行评论。
这一门槛,将大部分吃瓜路人挡在了评论区之外,也意味着所谓的“雷军许愿池”,今后只对米粉开放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雷军在评论权限上的“小动作”,或许与近期小米汽车承受的舆论压力脱不了干系。
2024年,小米SU7横空出世,几乎是以一车之力点燃了新能源汽车舆论的焦点。
人们习惯性地将其置于“现象级产品”之列:
炫目的马力参数、惊艳的外观设计、雷军一贯的个人IP效应,无一不在吸引着流量的狂潮。
但仅仅几个月后,舆论的风向开始急转直下。
还记得前不久,电商参考才在《小米汽车深夜致歉,雷军扛不住了!》中报道了小米汽车深夜发布公开信,两度向消费者致歉的事。
可这一次,车主非但没有接受小米的补救方案,还自发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“联合退车潮”,直指小米“虚假宣传”“设计欺诈”。
从系统更新“封印马力”引发争议,到车主集体要求退车,不难看出,小米汽车似乎一步步走入了一场系统性的信任危机。
在电商参考看来,这并非完全因为“流量反噬”,而是“品牌错位”带来的后果。
过去,小米在手机领域凭借性价比打下江山,但在高价、高风险、强交付责任的汽车行业,这种惯性思维却未必适用。
尤其是当选装件被质疑为“摆设”,宣传用语遭指控为“过度”,当产品与承诺之间的落差扩大时,
消费者的不满转化为怀疑,怀疑进一步演变为抵触,最终演变为信任的塌方。
这一切的引爆点,正是那个售价4.2万元的“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”。
按小米官方当初的说法,这一高价选配件并非徒有其表。
而是源自原型车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上的空气动力学成果,能够实现高效导流、辅助刹车系统冷却与车辆散热。
然而事实却可能并非如此。
有车主测试发现,所谓标榜“双风道高效导流”的部件,用鼓风机测试时连纸巾都吹不动。
图源:小红书网友
而在拆解后,有车主更是发现,其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,也未产生宣传中的下压力。
这一幕让“科技感”变成了“滑稽感”,也让车主的信任瞬间跌入谷底,在这种情绪发酵之下,小米的回应显得被动而不完整。
彼时,官方对“挖孔版前舱盖”的模糊表述做出道歉,并承诺对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、已交付订单赠送积分补偿。
但对已锁单用户而言,改配意味着之前的交付期白等,要重新开始排队,而若是退车,则必须接受时间、新车与定金三者皆失的情况。
在退车改配上总是“差一点”令人满意的补偿条款,就这样一步一步演变为了激化矛盾的导火索。
在电商参考看来,小米正站在两个逻辑的交界点上:
一个是流量主导的消费电子逻辑,另一个是责任主导的汽车产业逻辑。
前者追求的是热度转化率,后者考验的则是技术兑现力与售后耐力。
如今的小米汽车,必须选择站在哪一边。
尽管在前不久公布的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上,小米SU7在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中,登顶了10-50万区间的榜首。
图源:浪涨科技
电商参考也还是想强调,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,“信任”比性能重要,“责任”比销量重要。
毕竟,在手机等快速消费品领域,产品迭代可用“更新换代”解决问题;
但汽车不同,它关乎出行安全,关乎财产投入,更关乎人身生命。
这是科技行业之前不曾触碰的伦理边界,如今小米必须补课。
我们看到,小米目前正在“接收反馈—道歉—修复”的反复循环中艰难前行。
这是一种代价极高的调整方式,却也是新势力企业走向成熟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阵痛期。
在电商参考看来,过去的十年,是新势力用“创新”打破垄断、用“营销”冲击传统的阶段;
但接下来的十年,将是回归“体系力”、回归“用户价值”的阶段。
过去,用户买车注重比价、配置和促销,如今更看重服务、数据更新频率以及整个用车生命周期的体验。
买车早已不是交易的终点,而是服务的起点。
新能源车主在维权时直接找到车企,是因为他们对品牌的期待已不再停留在“机器”,而是“关系”与“承诺”。
更重要的是,今天的消费者,已经历过太多“高开低走”的品牌浮沉,对任何宣传都会本能性地审慎。
哪怕品牌再响、情怀再足、IP再强,只要兑现力不足,一切都可能在舆论浪潮中被吞噬。
小米,作为少数拥有消费电子基因的车企,天然具备将用户体验“做细做深”的优势。
但如果这份优势无法转化为体系性的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,那么它只能是一次“短期流量套利”,而无法成为“长期品牌资产”。
小米汽车的危机,不是终点,而是提醒。
当流量逐渐退场,热度不再成为护身符,企业唯一能依靠的,只有扎实的技术、清晰的承诺和可持续的信任。
来源:电商参考
点亮
0
收藏
0
复印
0
主题列表
查看全部
只看作者回帖
只看我的回帖
回复主题
集体退车的小米车主,向雷军开了一枪
无名小猪
2025-5-16 15:45
[
回
删
锁
滤
]
<3082字>
亮
0
复印
0
三年造的车 肯定会出各种问题。。传统车厂 测试新车都要三年。
风花雪月7
2025-5-17 8:18
[
回
删
锁
滤
]
<30字>
亮
0
复印
0
您未登录,不能回复主题,点击登录并回复此主题